江苏省苏州中学
苏州府学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现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1]范仲淹创建的苏州府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文庙与州学(府学)相结合的创举。在1035-1113年为苏州州学,1113-1276年改称平江府学,1276-1367年称为平江路学,1367-1904年才叫苏州府学。
紫阳书院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府学中创设紫阳书院。当时,官办学校一律以科举考试为教学内容,而紫阳书院坚持主要讲授朱熹理学,辅以有关科举考试的内容。1874年,巡抚张树声耗费巨资在原址重建。
民国时期
1911年,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大学院(原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实施大学区制,省立一师与省立二中、工专高中部与补学科三校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1929年2月和4月分别又因大学改名而易名为江苏大学区苏州中学、中央大学区苏州中学。汪懋祖定英文校名为SoochowAcademy,志在进行培育园型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设立了学分制和选科制,苏州中学的国学教育得到复兴。
1928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32年,在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下,苏州中学被迫放弃了学分制,但仍保留了选科制。1932年7月,苏中开始招收女生,在省内起到了开创新风气的作用。
在1933年的全省第一届高中毕业会考中,苏州中学学生获全省前三名,前十名中有六人,前100名中占了24人,媒体纷纷以“新三元坊”为题进行报道,引起全国关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苏中学生在苏州市率先举行爱国游行示威,随后东吴大学、萃英中学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抗战时期
1937年11月19日,日军侵占苏州,校舍成为日军马场,师生被迫迁移。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先后七次搬迁、两次更名,起初迁至宜兴(亳阳苏中)。苏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苏中租用上海公共租界福州路威利翰大厦三至五层复校,为避免引起日伪注意,改名为苏中沪校。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苏中再次搬迁到常州(私立青云)、宜兴(私立弘毅)等地以私立学校的名义继续办学。
1945年10月,苏中在原址复校,恢复校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私立弘毅中学回到苏中原址办学,私立青云中学则并入常州当地的中学。20世纪40至50年代,苏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每年都有四五十人,部分年份居全国首位,被称为“交通大学的先修校”,但也仅限于此,再也难以恢复往日的学术环境。此外,那时的苏州中学以课业负担重而闻名。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苏州市,顾钟骅继续担任校长。随后,苏州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苏州中学,后又按照苏南行署令由苏南行署直接管辖。
建国以后
1951年8月,学校更名为苏南苏州中学。1952年7月,高中部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合并,初中部并入苏州市第一中学,合并后改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简称“苏高中”。第二年即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首批二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5年,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创办少年班。20世纪末期,学校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行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创办初中部——苏州市立达中学。
2004年12月5日,苏州中学揭开了“府学千年,新学百年”校庆序幕。2005年12月6日,苏州中学正式举行双庆活动。
师资力量
截止2009年初,学校有教职工235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人(专任教师是指至少具有本科学历),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0人,高级教师有109人。
学校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教研组。
教学研究
截止2007年,老师夏炎主编了《“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教育》、《数学思想与数学教学》、《实验手段的教学价值探讨》等论著。截止2009年,老师朱浩编撰了物理用书20余本,代表性著作《龙门专题高中物理》、《中学物理金牌教程》等。
截止2007年,胡企中获全国模范教师,独立与合作完成科技部重点课题《学生社团在学校科技教育中的作用》、省级课题《运用CAI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教育学会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市课题《生物学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走势》等课题多个。
教学建设
苏州中学自1987年设有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使得学生有资源以补充学业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供学生机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苏州中学的重要特色,苏州中学拥有文化研究、社会探索、舞台表演、体育竞技等方面的课程,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
苏州中学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旁的三元坊,占地9098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5288平方米,绿化面积31844平方米。
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前有座“智德之门”,智德之门在1920年代由省立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建造并题词,1950年代拆除重建。
教学区环绕着中心地带的道山,位于碧霞池、春雨池两侧,主要包括西白楼、东白楼、东红楼、西红楼。2009年还建造了实验楼、科技信息楼等。
2013年6月,苏州中学新校史馆尊经阁开馆,上下两层800平方米,一楼展馆分为苏州府学、紫阳书院、江苏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4个展区,二楼展馆则是色彩分区:青砖墙展区为苏州中学至1949年间的办学历史,红砖墙区是苏州中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除此之外,还有校歌墙、校徽树展区及名人廊等。
校刊
1927年至1931年,汪懋祖在任省立苏州中学校长期间最早创办了《苏中校刊》,当时钱伟长等人探究学习的成果就发表在这本刊物上。苏州中学的校园出版物主要可分为报刊和杂志两类。其中报刊有面向全体师生的《苏州中学报》、面向特定人群的《苏中班主任报》、《苏中学生报》等等。杂志种类较多,包括了文学、历史、心理、社团等多个方面。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时会出版专刊,例如2004年至2005年“府学千年,新学百年”校庆时,出版了名为《千秋业》的校庆专刊。
校歌
1911年左右,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歌由汪东作词、程懋均作曲。20世纪末期,此校歌被重新填词,成为苏州中学新的校歌。
歌词
至德称泰伯,文学推言游, 专诸任侠兮,孙武兵谋。 伊兹邦之含宏兮,笼万象于一丘。 思我先民兮,抗志云浮, 学端其始兮,六艺是求。 文事既饬兮武备修, 张广乐兮佩吴钩。 以和制国兮,以勇事仇。
校标校徽
苏中的校标和校徽由时任校长张昕设计,主体都是写有“蘇中”二字的松树。在20世纪末,苏中校门口有一棵松树,是苏中的象征之一,但是在被风吹倒后被移除。张昕认为:“校园中的树倒下了,但是苏中的精神之树不能倒。”松树同时代表了对学生成长为人才的期待,而它没有顶是寓意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社团组织
苏州中学共有45个学生社团,包括了文化研究、社会探索、舞台表演、体育竞技等方面,在省内都具有影响力。学生社团每年10月底举行招新活动。
2007年9月苏州中学的心理剧“我有好多话要对你说”在全国第六届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三个一”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8月苏州中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第四届年会评选及表彰活动中,荣获心理健康“先进学校”,戴克明书记荣获“先进个人”。
2011年7月苏州中学再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这也是苏州中学连续第四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张昕校长荣获“中国百强中学杰出校长奖”。
2012年苏州中学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基础教育影响力形象(中小学)学校”称号(全国共30所)。
2013年苏州中学荣获清华大学颁发的“中学毕业生清华成长奖”,同时增加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校荐名额。
历年高考成绩
杰出校友
新学时期
清朝时期的27任讲学者全部是进士出身,其中有状元、榜眼数人,还有诗学家沈德潜、乾嘉名家钱大昕、近代改良家翁心存等著名学者。在名师的指导下,紫阳书院培养出彭启丰、石韫玉、吴钟骏、钱棨、陆润庠等状元,邹福保、王鸣盛等榜眼。
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吕思勉、美术家颜文梁、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鹤亭等人先后在此执教。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苏中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8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四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
教育家叶圣陶、匡亚明;历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钱伟长、冯端;数学家冯康;生物学家冯元桢;规划大师阮仪三;作家陆文夫、李善基(即还珠楼主);体育官员袁伟民;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等人先后在此就读。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博古、金人庆、周永康等人也是苏州中学校友。欧美教授中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双聘教授庄小威等等也曾在此就读。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